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2.17 浏览量:194
说起采访,凡看过新闻教材的学员,大都能理解并说出采访的含义和目的:不就是为寻找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吗?是的。
然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将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适时、全面、准确地抓到手,为下一步的写作备足各种适用的材料,如不下一番真功夫,不掌握一些真本领是不行的。
不少人反映:好不容易争取了一个下基层采访的机会,可费了不少劲,搜集了不少“情况”,可到了写作时,仍感有用的素材不多,甚至不得不承认采访的失败。
其实,新闻采访虽不神秘,却有它独特的规律和“窍门”。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人来说,就需要特别注意把握采访中的关键环节,集中突破以下几个“瓶颈”。
学会带着问题采访
什么叫“带着问题采访”?就是带着你所要拉直的问号,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或你想告诉读者并粗知大概的新闻事件采访。这个概念虽不难理解,可对于初学写作者,却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大海捞针”式采访。采访行动盲目,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的目标,采访中什么都问,什么都听,什么都采,“捡到篮里便是菜”。这样的采访,事倍功半,费劲不讨好,往往记满了采访本,却很难找到多少可以使用的素材。
有个人来信说,他开始下连队采访时,先后找了二十多个官兵了解情况,人家说什么他就记什么,还唯恐漏记了什么,可是当回到机关准备写稿子时,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挑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你了解的只是一般情况,而不是新闻素材,更不是你急需的新闻素材;你采集的是屡见不鲜的事,本身就不属于新闻素材;你了解的是“大杂烩”,没有一件完整的、突出的、发人深思的事件。很显然,这种采访是失败的采访。
其二是“带着框框采访”。有许多通讯员将“带着问题采访”理解为“带着框框采访”,采访时,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干货”,往往从单一的、狭窄的目的性出发去采访,有的干脆先把稿子的主题或架子搭好,甚至先匆忙将初稿写出,只空出实例的位子,等待采访结束后只要一“填空”就可完活。
这样做的害处是:采访的实例一旦不适用,稿子就写不下去;采访中偶尔遇到“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也往往因它在“框框”之外而弃置一边。有一个通讯员去采访一个名人结婚的新闻,但到了采访地点,得知这个名人因“特殊变故”不举行婚礼了,于是就丧气地回来了。
其实,这个“特殊变故”正是新闻,而且是比“举行婚礼”更值得一写的新闻。可见,采访决不能像“傻小子吃西瓜”,带着狭隘的“框框”和单一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采访时,既不可漫无边际,亦不可限定的采访范围太窄,而要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前拟定一个既有重点问题又不形成束缚自己和采访对象的提纲,还要随时准备变更原来的采访计划。特别是当你发现了“新大陆”的时候,就要立即调整采访重点,必要时,也可放弃原来的采访重点。
要学会用眼睛采访
采访要用口问,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身体去体验,但采访用的最多也最管用的是眼睛。
新闻老前辈穆青说:“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用眼睛看来的东西往往是“第一手材料”,是“活生生的新闻”。
有时候,问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只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就会明明白白。有些事件的细节、现场的情景和氛围等,往往不是“问”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有的学员来信问教员,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记者那样,善于从身边发现新闻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用眼睛采访,缺乏“新闻眼”的观察功夫。
那么,在采访中我们应该用眼睛观察什么呢?一般说来,要注意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表情、精神状态、说话语气等;观察新闻现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观察事件的过程和细节;观察天气、风光的特色及其变化等。
技巧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事物的全貌,防止片面性。有的通讯员,过于注重“第一印象”,采访开始形成的看法后来就很难“扭”过来,这就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的同志,往往只看局部,不看全部,这就难以做出全面和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善于观察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为什么专职记者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小事里看到大的主题,就是他不仅观察细致,而且善于发现别人不喜欢看或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三是要善于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并抓住特点。常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而有鉴别才能发现特点,抓住特色。
用眼睛采访,人人会做,但做好需要下一番功夫。特别是要在采访实践中,与脑和耳结合起来,多看、多想、多分析、多研究,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上海影视广告公司,上海影视广告制作,上海影视制作公司,上海广告片制作公司,上海影视公司,上海影视制作,上海宣传片制作公司,上海视频制作公司,上海宣传片制作,上海影视广告制作,上海街道汇报片制作,上海视频广告制作公司,上海影视广告制作,上海影视广告片制作公司,上海课堂微课制作,上海tvc广告制作,上海TVC广告片制作公司,上海纪录片制作公司,上海纪录片制作,上海城市形象片制作,上海政府汇报片,上海教育培训片,上海上市宣传片制作,企业宣传片制作拍摄,短视频制作,广告片拍摄,VR互动,AR现实拍摄,3D可视化,产品动画制作,
学会有效率地发问
初学写作者在采访时,主要的手段就是“问”。做到“问”不难,而能够“问”到点子上,“问”得有效率,就不那么简单了。
首先,要有准备。采访前,要有个“问”的计划,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什么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多问,什么要少问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譬如,你要采访一个小品演员,事先就得了解一下:这个演员演过什么小品?最出名的有几个?哪些获过奖?他的表演风格有什么特点?你对他的表演有什么印象和评价?倘若你对这些一无所知,最好先不要去采访,否则会碰钉子的。
其次,要有办法。办法不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实践。比较有效的办法主要有:
――要善于大题化小。如果单纯从写稿的需要出发,采访发问开始时往往提得问题较大,使对方难以回答。因此,发问时必须将问题化整为零,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越容易回答。譬如你问“官兵们在这次行动中表现怎么样”,就不如问“连长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率作用发挥得怎么样”更容易回答些。如果把整个采访所要问的问题破成若干个小问题,那就不仅可以打破开始的僵局,也会采集到许多具体的生动素材。
――要善于示范诱导。在采访对象中,总会有一些人对你的采访意图领会不清楚,想说又怕说不到点子上,不知从何处下嘴。遇到这种情况,采访者不妨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举一两件假如自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何向记者列举类似的实例,这样可以启发诱导和帮助被采访者打开思路。
――要善于从外围突破。有时采访,“正面进攻”很难打破缺口,而从侧面迂回则可打开局面。例如,当采访对象由于情绪紧张和不擅长言谈时,可以先从以日常生活为话题的聊天开始,等他消除紧张和顾虑后,再接触正题;当采访首长或典型时,可能开始从采访对象本人那里得不到有价值的素材,那就不妨先去采访他的朋友、家人、下级、老乡等,从侧面了解一些线索,然后再选几个重要问题或关键细节,向采访对象做核对式、补充式采访,或许可以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要善于作变通采访。当你原有的采访计划不能实现时,可考虑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果断修改采访计划,改变采访方法。比如,当遇到特别谦虚的采访对象,人家就是不愿谈自己时,你就可以采取请教问题的方法,或采取讨论问题的方法,让他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顺便牵出有价值的材料。
――要善于纠缠住不放。采访在许多情况下,是对采访者耐心的考验。不要苛求采访必须一次就成功。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不厌其烦,缠住不放(但不要引起对方的反感),以真诚换真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会感动“上帝”的。
学会采访“故事”
初学采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费了不少劲,采访了不少人,采访本上也记了不少材料,可是当回到办公室要写稿子时,却发现没有多少题材可写,没有多少“干货”可用。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采访“故事”。故事是组成新闻的基本材料,它可以作消息中的例子,可以作通讯中的主体,也可以作评论中的议论缘起。通讯员掌握了故事,如同巧媳妇有了下锅的米,就不愁做不出美味菜肴来。
因此,有经验的通讯员在采访时总是将采访小故事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上。经常采访鲜活的小故事,可以克服稿子“大”和“空”的毛病,也可以锻炼采访的严肃认真和培养求真求实的作风。
采访故事4要素
一、把挖掘故事作为采访的重点。到基层采访时,不要采访对象讲什么自己就听什么,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采访对象讲生动、有情节的小故事。
二、了解情况时要按照小故事的要求,千方百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要穷追不舍地挖掘事情的生动细节,连一个人物的动作、眼神也不放过。
四、故事采集到手后,不妨尝试先行整理成一个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倘若有缺漏,立即进行补充采访。这些小故事,可单独作为新闻故事发表,亦可作为消息或通讯的重要素材。
这里必须说明,以采访小故事为主,并不是不要采访其他情况。作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要视野开阔,广听博采,“兼听则明”嘛,这对我们熟悉社会和增长见识总是有好处的。
但千万不能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跑,否则,该了解的并无了解到,而无须了解的东西却听了又听,那就既浪费了时间,也失去采访的意义了。
学会采访笔记
固然是为写作作准备的,但采访时只凭脑子记,一是很难记得那么准确,二是很难记得那么牢靠,如果时间一长,原来脑子里所记的素材差不多都忘记了,哪还怎么写作?因此,对于初学采访和记性不好的通讯员来说,做好采访笔记是必要的。
那么,采访笔记要记什么呢?笔头毕竟不是录音机、摄像机,不可能将采访对象介绍的情况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当然,能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的帮助更好),再说,你只顾埋头作记录,就难免影响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也不会有空闲对采访对象进行启发诱导了。因此,采访作记录时必须抓住重点,力求做到少而精。一般来讲,新闻所需要的5个W要记下来,关键的细节要记下来,主人公经典的体会和语言和必要的数字要记下来。
采访笔记主要几种方法
――填空法。即事先把要问的重要而又容易回答的问题一一列到采访本上,每个问题后面留一个括号,采访时只要用简单的字在括号里记下对方回答的结果即可。
――旁注法。即把采访本的每页一分为二(左边占三分之二,右边占三分之一),左边记录采访对象的话,右边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提示符号等。譬如,某句话需要挖掘再问,那句话重要可作大(小)标题,哪个事例还要核实,哪个思想有价值等,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记一个自己明白的符号即可。
――缩记法。如果你没有学过速记,可用缩减词汇和句子的方法。用一个字代表一个词,或用一个词组代表一个句子。如,用“社-”与“资-”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用“科-观”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但到写稿时一定要“翻译”过来,不能按采访本照录。
――图记法。即不用文字,而是用示意图或符号等,将采访对象所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譬如,你要记下某一建筑的方位及环境,就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标出建筑的位置,在用不同的符号记下周围的田野、山峦、小河,这种方法既形象直观,也节省时间和文字。
这几种方法只是一个提示,而大量管用的方法,还要自己在采访实践中创造和总结。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去尝一尝。新闻采访的第一步,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迈出,任何教科书和高明的老师都是代替不了的。我们相信,只要你真心喜欢新闻采写,又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你就一定能成功地突破种种“瓶颈”,跨出新闻采访的第一步!
作者:解放军报高级编辑杨玉辰,原标题《如何突破采访的“瓶颈”?》